加速擴張 廈航謀局全國
偏居東南沿海的廈門航空(以下簡稱“廈航”)終于走了出去,在北京這個航空樞紐落下關鍵一子,中國民航局批準同意廈航在北京設立分公司。
2月26日上午10點,廈門航空董事長車尚輪正在他的辦公室,與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討論即將掛牌的北京分公司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因為明天上午,關于廈航北京分公司籌建要上公司辦公會議上討論。”廈航工作人員輕聲告訴經濟觀察報。廈航此舉意味著開始由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向全國性公司質的嬗變。
民航業習慣將國航、東航、南航和海航,因公司規模大稱為第一集團;將廈航、深圳航空、四川航空、山東航空統稱為第二集團。一位民航業研究人士表示,2013年第二集團各家公司的利潤指標大致為:廈航15億元,深航10億元,川航和山航各5億元,雖然同屬第二集團,各家公司盈利水平相差較大。如果按利潤總額排名,廈航位居國內第五大航空公司。若按機隊規模排名,深航比廈航多20來架飛機,位居第五。
廈航是繼東航、南航、深航后第四家在北京設立分公司,向全國擴張的戰略意圖昭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戴亦一預言,“5到10年之后,廈航將趕超海航,成為國內第四大航空公司。”或許這個判斷下得尚早,但不容忽視的是,廈航是一家擁有管理殺手锏的獨特公司。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一份民航業內部交流學習材料上顯示:從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的28個月間,廈航以民航業4.3%的運力,贏得了全行業15%的利潤總額;廈航連續27年盈利,包括民航業因非典虧損的2003年和兩次金融危機而虧損的1998年和2008年,四大航受到重創而巨虧,但廈航毫發未損。
過去30年廈航一直不溫不火,也不像四大航大起大落,用廈航人的話說“穩健”。如今,這家傳奇的公司開始發力。
走出東南布局全國大三角
廈航走出東南沿海這一幕,與2001年海航走出海南島何其相似。他們都是非“中央軍”的地方航企,只不過競爭環境不一樣,但總體上都是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參與爭奪內地更大的市場。
海航走出海島,是因為作為一家中型地方航空公司,在當年的重組收購大潮中,很有可能成為民航三巨頭的收購目標,被人“吃掉”。為了避免被人“吃掉”,海航只有“吃掉”比它更弱小、經營不善的航空公司。海航并購了長安航空、新華航空,規模快速增長為僅次于三巨頭的第四大航空公司。
而廈航此番走出東南進軍北京,也是規模的擴張。在中國民航大學教授李曉津看來,未來民航業少則3年,多則5到10年,將再度掀起新一輪重組浪潮。李曉津認為,在下一輪重組并購中,大公司將受益,因為航空業具有規模效應,大公司擁有好的航線和時刻。
“對廈航來說,如果不盡快擴張,不盡快走出廈門,在下一輪重組中將比較被動,包括時刻資源和航線資源,都會慢慢被擠占掉。”李曉津稱,有的大公司擴張方式采取與地方政府合資,但廈航能力有限,而設立分公司的方式,辦理的速度比較快,占據一些好航線和好時刻后,為下一步競爭打下基礎。
此外,廈航所在的福建省內航空市場條件越來越不利于廈航,市場占有率逐漸被競爭對手蠶食。業內人士稱,廈航曾經在福建省內的市場占有率50%以上,幾乎很難找到第二家航空公司在一個省內有如此高的市場份額。但近兩年隨著其他航空公司對福建航空市場的激烈爭奪,必然要從廈航口中搶食。2012年山航在廈門設立分公司,目前投放飛機10架。福建曾經因為山多交通不便,很多人出行選擇飛機,如今福建省內高鐵、動車連接起全省大中城市,民航在福建省內遇到了高鐵的嚴峻挑戰。
還有一個更大的威脅,由海航控股、福州市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參股的福州航空公司,今年2月中旬獲得中國民航局批準。海航有豐富的航線資源和專業化的優勢,福州市政府有政策支持和地緣優勢,在福州市場將向福州航空傾斜,這將有可能吞噬掉廈航在長期占有優勢的福州市場一部分份額。來自福州航空今后的壓力,也迫使廈航提前走出福建到全國布局。
但李曉津不這么認為。他稱,“海航控股的福州航空獲批,可能對廈航走出東南有點關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廈航的志向絕不限于福建,有更高遠的追求。”
廈航在去年制定了“向西飛、向高飛、向遠飛”的戰略,向西是深入中西部地區,向高飛指的是高高原航線,比如到拉薩的航線,向遠飛指的是國際航線,包括已經開通的東南亞航線和未來將開通的歐美航線。
“北京是中國最的樞紐,進軍國際市場最好的橋頭堡,(廈航)不在北京設立分公司是不可能的。”廈門航空董事長車尚輪對經濟觀察報稱,“廈航為了發展,為了資源,為了網絡布局,必須要走這條路。廈航原來二三十架飛機,現在100架飛機,不可能都放在廈門,沒有一兩個主基地,五六個基地,怎么飛呢?”
廈航去年對航空基地重新調整布局。“根據中國的區域地理和文化經濟特點,以及航空旅客流向等多方面因素,我們做了一個大三角布局,構建華東、華北、西南大三角。在這樣的基地布局下,華北的子落在哪里?當然首選北京。”廈航計劃財務部副總經理楊軍稱,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單一航空市場,也是全世界連續4年排名第二大的市場,北京的網絡覆蓋非常廣,國際和國內在這里交匯,這對于廈航繼續執行深入中西和國際化戰略來說,北京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點。
目前廈航在北京基地投放了7架過夜飛機,總的運力投放13架。楊軍表示,今明兩年將增加到20架左右,到十三五末,廈航機隊規模達到230架到250架。“將拿出一部分飛機投放到北京市場,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實力。”
廈航飛往北京的航點有福建省內的廈門、福州、泉州、武夷山、龍巖和福建省外的長沙、杭州、舟山、南昌9個航點,還有重慶、長沙等基地。“大三角布局完成后,廈航的航線網絡會更加全面和平衡。”楊軍稱,“設立北京分公司,也考慮到高鐵對短程航空的沖擊。在我們這樣的大布局下,航程被顯著拉長。”
今年7月25日,廈航將迎來第一架波音787寬體客機,廈航內部人士稱,第一架787寬體機很可能經營從廈門到北京再到歐美的洲際航線。楊軍表示,廈航這兩年將陸續引進6架寬體客機,到十三五末還打算引進10架左右。廈航寬體客機將飛哪條航線?楊軍稱,在北京市場肯定要有所作為。“廈航的資產負債率是民航業最低的,只有63%,凈資產收益率、收入利潤率遠遠高于其他航空公司,連續27年盈利,這些指標在全世界的航空公司中也少有,而廈航航班的安全、服務、運行也是民航業的標桿。”楊軍稱,廈航作為一名優等生,經過多年發展的積累,現在需要加快發展速度,在市場上作出更大拓展。
“小美人”定位
廈航機隊規模將很快超過深航,這樣不僅在利潤總額上而且在機隊規模上,也進入前五。
按照計劃,廈航在今明兩年引進50架飛機。廈航目前100架飛機,也就意味著在2年內,飛機數量增長一半。車尚輪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們預計136架飛機沒有問題,爭取150架。現在的問題是國家有關部門不批引進飛機的計劃指標,民航業平均引進飛機的增長率為8%到9%,我們已經達到15%到16%。我們增長最快,實力很強。”
大多數航空公司因為飛機投入資金大,往往采取租賃的形式,但廈航不同。在廈航100架飛機中,只有30架租來的,70架是花巨資采購的新飛機。楊軍表示,“廈航的平均機齡只有5年,國內沒有一家航空公司能做到。我們的飛機都是波音全新機型,美國航空公司平均機齡10幾年,最短平均機齡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大概9年多。”
機齡短,飛機新,對乘客來說飛機安全系數高,但對航空公司來說要求乘客多支付費用,直接影響到機票價格的制定,這是廈航機票價格堅挺的一個原因。制訂一張機票價格主要由航班收益管理系統的軟件來完成。廈航是國內第一家使用航班收益管理系統的航空公司,而且至今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航班收益管理系統由廈航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他航空公司大多采用美國一家公司的管理系統。
航班收益管理系統的核心理念是,對過去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未來進行預測。比如,明天下午某一個航班,系統預測有多少人買全價票,多少人買半價票,多少人買6折票,在不同票價等級下,怎么把旅客塞滿飛機,達到每個航班的收益最大化。
雖然原理每家航空公司都清楚,但效果卻差別較大。廈航堅持用自己研發的系統,同時每年都修改系統,以適應市場、乘客消費習慣、消費心理的變化需求。楊軍說,“中國市場和歐美市場差異非常大,如果你把歐美的系統拿過來直接用,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中國人買機票的行為觀念、消費習慣、客源結構都與歐美不一樣。比如中國的公務客相對比較多,航空公司的系統一定要適應國情。我們的系統每年都在改,適應了中國國情的需要。”
戴亦一是廈航白鷺卡第一批會員,在他的記憶中,廈航是最早引入貴賓卡贈送里程的航空公司。“你坐飛機我送里程,這種營銷手段非常符合中國國情。很多公務客買機票都由單位報銷,但送的里程是個人日后的消費,這一類客戶細分出來。他們對票價不敏感,對航班準點率敏感,對包括餐食、飛機機齡等高品質服務敏感,對贈送的里程敏感。別的航空公司打6折,廈航打7折的機票,他們可能還是選擇廈航,因為別的航空公司沒有送里程。”戴亦一稱。
廈航能夠采用這種營銷手段,需要對乘客群體有非常精細的研究,才能做出做到這種定價策略。廈航從來不打價格戰,卻仍然由很多鐵桿粉絲,顧客忠誠度高,而其他航空公司靠價格戰吸引乘客。戴亦一稱,“廈航的營銷人員每天都在琢磨,怎么靠差異化的服務贏得市場。”
盡管戴亦一預言廈航5到10年后將超過海航,不過他也表示,“我始終認為,第幾大對廈航沒有意義。”在他看來,國航、東航、南航是國務院國資委主管的中央企業,廈航是一家廈門的國有企業,地方國企的發展很難超越中央企業。而且廈航的股權結構中大股東是南航,廈門國有企業建發集團是第二大股東,南航也不是特別希望把廈航做成兒子超過老子的公司。
“大家都希望廈航是一個"小美人",就是做一家有特色的、實力強的公司,而不是特別大的行業巨頭。”戴亦一說,“她不是央企,先天不足,她的股權結構也限制了她在短期內上市。她的出身就決定了她不是大家閨秀,而是小家碧玉。”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東海航空百億購25架波音
- 下一篇:國泰航空與卡塔爾航空達成策略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