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燕君:不去設想,因為無法想象
在國有餐館工作一個半月后,付燕君在1980年就“跳槽”到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從生產車間的“大師傅”做到如今的行政總廚師長。當年夢想給科學家做飯的他,沒想到如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吃到自己做的航空餐;當年在北京航食第一次看到香港電影里才有的洗碗機、抽油煙機等深受震撼的他,沒想到現在可以通過視頻系統與世界各地的航空配餐專家交流、切磋。他說,他報考廚師的那一天,怎么也沒想到,現在的日子這樣精彩!
汪洋 攝
父親是眼科醫生,母親是水利工程師,1978年初中畢業的付燕君成績優異,接下來的故事似乎應該是一個年輕人考上大學、受企業重用,最終走上領導崗位。
然而,這并不是付燕君的人生軌跡。1978年,他報考了一所中專的烹飪專業,畢業后參加工作。在國有餐館工作一個半月后,他“跳槽”到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從生產車間的“大師傅”做到如今的行政總廚師長。
“上世紀80年代,航空餐食中出現了澳大利亞大龍蝦、新西蘭羊排、挪威三文魚,當年這些罕見的食材如今大家都已經不陌生了。上世紀90年代,我們只為航空公司提供一本餐譜選餐,現在光餐譜就有幾十本。我們曾以為自己的公司會永遠一枝獨秀,結果現在競爭激烈,保持領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了,我現在不去設想未來,因為總覺得無法想象。”付燕君說。
去“香港電影”里上班
1977年10月,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我國人才培養重新步入健康發展軌道。與此同時,中等專業學校也恢復了招生。
第二年,付燕君參加中考。在北京市重點中學廣渠門中學就讀的他,報考了當時的北京市服務學校,第一志愿是烹飪專業�?吹剿顖蟮闹械葘I學校,班主任李雅東著急了,專門把他叫到一邊:“你是不是有什么想不開啊?”
老師哪里知道,16歲的付燕君著急減輕家里負擔,想趕緊參加工作。付燕君家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父親身體不太好,父母的固定工資用來給父親治病和支付一家人的日常開銷就捉襟見肘了。大哥主動插隊去了,付燕君作為當時家里最大的孩子,要為父母考慮。
除此之外,他選烹飪專業的理由還有三個:一是喜歡,二是學烹飪以后就不會餓肚子,三是想給科學家做飯。付燕君喜歡看報紙、聽廣播,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媒體都在宣傳科學家的感人事跡,而這些故事往往都有一個不太美好的結局——科學家的身體被拖垮了。于是,他暗下決心:當不了科學家,給他們做飯也不錯!
1985年6月4日付燕君在北京航食生產加工間留影。他的身后是一臺大冰柜,這樣的設施設備在當時已經非常先進。
1980年7月底,畢業后的付燕君被分配到位于北京東單附近的涉外餐館蜀香餐館工作。10時上班,付燕君往往不到9時就去餐館后廚生火、把肉洗凈切好,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勤快的小伙子。但一個月后,付燕君的父母就建議他換工作。因為付燕君人緣好,同學去東單玩,都愛去餐館找他,父母覺得會影響他工作。付燕君嘴上答應著爸媽,實際上并沒有動換工作的念頭。他覺得單位離家近,再也不用為衣食擔憂,日子已經很好了。
同年9月初的一天,付燕君在家倒休。父親對他說:“機場那邊新成立了一家航空食品公司,想不想去那里工作,我們一起去看看?”付燕君其實還是沒動“跳槽”的念頭,只不過想著自己沒見過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樓,去參觀一下也不錯,就跟著父親出門了。坐30分鐘106路公交車到東四的機場大巴站,再坐上去機場的綠皮大巴,付燕君在車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中間睜眼一看,車還在開,他嘀咕了一句:“怎么還沒到啊?”父親拍了拍他的肩,說:“才坐了不到一個小時,別著急。”付燕君就又睡著了。等再次醒來,他發現這地方兩邊有軍人站崗,社會車輛、自行車都不允許進入。遙遠、神秘,這就是民航留給付燕君的第一印象。
在北京航食的生產車間,付燕君首先想到了香港電影。“香港電影的場景在生活中出現了”,這次參觀帶給付燕君的沖擊用“震撼”二字來形容絕不為過。生產車間里用的是不銹鋼灶臺、抽油煙機、液化石油氣,屋頂上的大燈明晃晃的,地板都是用高壓水槍來沖洗,居然還有洗碗機。這些以前只在香港電影里見過的東西,突然出現在他身邊,付燕君一下子就覺得,上班再遠,他也愿意來!
1995年付燕君 (右一) 到北京航食德籍廚師家里為其慶生。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食擁有一支來自多個國家的廚師團隊。
偏僻的角落與世界接軌
1980年10月4日,付燕君開始在北京航食打卡上班。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打卡,在當時,大多數人甚至都還沒有聽說過“打卡”這個詞。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外審字(1980)中外合資企業001號,成立于1980年5月,是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和以香港伍沾德先生為代表的香港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當時,香港還是外方。兩年后,鄧小平才第一次與撒切爾夫人討論了香港問題。合資后,北京航食生產設備多為進口,外方派來了大量的工作人員,車間操作按照作業指導書進行,進貨、驗貨、產品質量都按照工作流程規范嚴格把關。在日常管理上,北京航食也都按照外方要求進行。
在北京航食港方代表伍沾德的倡議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1996年成立了烘焙業公會,右一 為付燕君。
初到北京航食,付燕君覺得處處都是新奇事兒。上班要打卡,公司免費為員工提供一天三餐,晚上加班的員工還有夜宵;每個月除了工資之外還發獎金,年底公司會根據盈利情況發年終獎。在其他同學每個月只拿31元固定工資時,付燕君1981年的月工資已經是42元,而且每個月幾乎都能得到5元的二等獎獎金。1981年底,他拿了84元年終獎。當時,一個饅頭售價5分,一斤豬肉售價9毛,一瓶茅臺酒售價8元。
在同學聚會上,有人很驚訝付燕君從涉外餐館離開,問他去了哪里。他知道大家對航空餐食很陌生,于是就說“在機場工作”,結果還引起了誤會。“去雞場干什么?是不是買雞蛋便宜?”同學打趣兒地說。付燕君簡單給同學解釋了一番,心里美滋滋地,“我們單位好著呢”。
當時的付燕君,英語不好,對許多食材也不熟悉,但他肯學,主動和外方同事接觸。德國同事不會講普通話,香港同事也不知道有些詞用普通話怎么表達,就生硬地翻譯英語單詞。例如,他第一次聽說“士多房”,想了好久也沒明白,還是旁邊英語好的同事先反應過來了,是庫房,英語單詞“storeroom”。這樣溝通,不僅沒給雙方交流帶來困難,反而讓這群年輕人很快打成一片。付燕君的英語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盡管開口說英語對他來說依然是難事兒,但聽英語已經不成問題了。
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三文魚是可以生吃的、做牛扒要講究部位、有一種飲料包裝叫易拉罐的上世紀80年代,付燕君已經在為航班上的旅客提供這些餐食。多家外國航空公司也成為北京航食的客戶。付燕君很驕傲,雖然沒有給科學家做飯,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吃到他做的餐食了。
1999年5月,付燕君團隊代表北京航食赴廣州參加全國烘焙比賽。當時參賽的企業包括五星級酒店、專業西點坊等,北京航食的一款西點獲得了全國二等獎。圖為付燕君(左一)及其團隊在賽場與美國烘焙專家合影。
最累的時候收獲最大
1987年,北京航食的雙方股東簽訂了合資期限為15年的協議,于1988年順利開啟二期合作。在這一年里,付燕君結婚了,隨后又升職成為北京航食生產部熱廚房的主任,負責日均7200份熱餐的配餐,而這一數據在1980年底僅為1300份。
工作走上上坡路,家庭生活也越來越圓滿。1989年,付燕君的兒子出生了,付燕君一下子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責任和重擔。
“壓力大了,反而工作勁頭更足了,北京航食越來越好,我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付燕君的努力得到了認可。1995年,33歲的付燕君成為北京航食行政總廚。他至今還記得,當電視臺記者采訪他時,問道:“您覺得在合資企業工作受剝削嗎?”他表面上一板一眼地答了“公司制度合理、管理規范”之類的話,心里卻在想:在北京航食工作,有付出就有回報,公平得很呢。
1996年,付燕君趕上單位的福利分房,搬到了機場附近67平方米的兩居室居住。離市區遠了,妻子上班、孩子上學都不方便。“不買車不行了”。付燕君把家里所有的存款拿出來,不到5萬元,然后又東拼西湊,借來4萬元,買了一輛夏利車。但是付燕君卻高興不起來,“4萬元,什么時候才能還清啊”。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北京航食與世界餐飲業的交往更加頻繁。1996年,付燕君作為行政總廚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世界航空食品交流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從食材、餐譜到工作人員,北京航食一直都是國際化的,所以付燕君對出國并無太多向往�?善拮舆是覺得出國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好好準備,硬把他拽到當時北京最高級的百貨商場——燕莎商城,買了“花花公子”牌襯衣和T恤。此次美國之行,進一步增強了付燕君對北京航食餐食水平的自信心。“在見到世界各國的航空餐食后,我發現我們的餐食是一流的。食材全球采購,餐譜品種多樣,中餐、法餐、日餐等各國特色菜制作精良,擺盤設計也非常漂亮”。
付燕君告訴記者,他沒想到美國衣服賣得很便宜,早知道就不在出國前專門去買衣服了。“當時,我們其實還是不夠了解國外,哪像現在,國外的情況大家都清楚得很”。
2008年,付燕君(前排右起五) 和同事來到香港漢莎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參觀交流。北京航食不斷與其他航食企業交流學習,不斷發展壯大,才有了如今的成績。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單位也是中流砥柱,付燕君覺得日子很辛苦,但也正是在中年,他升職、換房、買車。“剛參加工作時,哪里想到過自己有一天能買車啊”。
難改直性子
男同事大多覺得付燕君是“人生贏家”,雖然學歷不高,但在北京航食行政總廚職位上干了20多年。要知道,餐飲界也像時尚界一樣追隨潮流,每隔幾年換一名行政總廚是常事。女同事倒是很羨慕他的妻子,“嫂子在家真享福,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活兒都是付總的事”。付燕君聽到這類議論,有點不好意思,卻還繼續做了補充:“現在下班了還愛帶小孫女。”
付燕君的女同事都很羨慕他的妻子,因為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活兒都是付燕君的事兒,他下班了還很愛帶小孫女。圖為2014年付燕君全家福。
他說話聲音不大,隨時笑瞇瞇的,笑起來臉上的酒窩很明顯。這樣的人,仿佛永遠不會發火。付燕君的同事告訴記者,付燕君發火絕對是小概率事件,但他一旦生氣了,訓起人來很是厲害。例如,北京航食要求員工定時洗手消毒,并用專用試紙進行抽查。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付燕君一天多次嚴格檢查,監督員工是不是按規操作,在工作標準上從不打折扣。他發現問題從不手軟,批評起人來也不留情面。
付燕君年輕時說話就不會拐彎抹角,“想著老了,該平和點了吧,可遇到事兒還是著急,會特別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對上級還是對下屬,付燕君有什么話絕不藏著掖著,直來直去。這樣的性格,反而讓同事們對他評價極高,覺得他做事光明磊落。
付燕君知道,北京航食發展到今天不容易。“在2000年以后,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成立了不少航空配餐公司,北京就有3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北京航食在進步,其他的航空配餐企業也在進步,“我們可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今的北京航食,日均配餐達10萬份,擁有全自動米飯生產線、高壓平煎鍋、德國洗碗機等一系列先進設備,公司還建立了集產品研發、烹飪實踐和廚藝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航空食品研發培訓廚房。“通過研發培訓教室的視頻系統,我們能夠在研發餐食的同時,隨時與世界各地的航空配餐專家進行交流、探討,現場切磋,這在原來是想都不敢想的。”付燕君表示。
汪洋 攝
他說,未來航食會怎么樣、自己的生活會怎么樣,他都不去設想,“因為根本就沒法想象,我報考廚師的那一天,怎么也沒想到,現在的日子是這樣精彩的”。
寄夢藍天
隨著中國民航的發展,北京航食也不斷發展壯大,從成立之初每天生產配餐600多份到如今日均配餐10萬份,航空食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北京航食的發展,既是中國民航發展的縮影,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我希望,未來北京航食能夠為全世界的旅客提供更加優質的餐食,為中國民航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增強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付燕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國航:取消CA106航班涉事機組飛行資格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