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機場:精細管控 提升航班正常性
“尊敬的旅客:您所乘坐的2020年11月19日8點起飛的CZ6273哈爾濱-深圳航班,因為天氣原因取消,如有疑問請致電……”11月18日晚,哈爾濱市民張先生因為提前收到航班取消信息而備感溫馨。這不僅讓他省卻了來回機場的奔波,也讓他安下心來做第二天的工作。隨后,他改簽了20日前往深圳的航班,并為民航的服務點贊。
這是哈爾濱機場通過系統謀劃、精細管控,提高航班正常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哈爾濱機場堅持“空地協同、共享共贏、凝心聚力、品質提升”的運行理念,充分發揮運管委組織協調作用,努力消除空域及保障資源緊張、復雜天氣頻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力提高航班正常性管理水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今年哈爾濱機場共保障航班95266架次,機場放行正常率為92.06%,同比上升8.54%,始發航班正常率90.72%,同比上升11.05%,為哈爾濱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提供了可靠保證。
協同決策,實施全流程管理
哈爾濱機場構建了協同運行的三層管控體系,不斷優化空地資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不利條件運行、航班分類處置、關鍵資源統籌、空地協同放行、地面運行督查、運行評估提升、除冰雪協同等七大機制,規范運管委協同工作機制,持續提升運行效率。
哈爾濱機場組建了專門機構,確定了聯合運控中心席位,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細化作業程序,理順作業接口,確保各席位整體聯動功能作用有效發揮,推進空地聯動指揮常態化運行;優化航班作業保障流程,規范各崗位作業標準,明確各保障環節作業時限、航班正常管理責任,細化管控措施;完善運管委各類運行處置機制,規范降雪天氣、大面積航班延誤等不利條件下的應急聯動處置工作,促進從單主體響應到多主體協同的切實轉變。細化特殊情況下航班計劃動態調整、流量限制信息發布、不均衡對稱模式等流程,提升不利條件下處置應對能力。
哈爾濱機場完善了運作制度、工作措施、正常性考核、績效管理等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周例會、月例會、季度分析會,固化機場與空管分局、航空公司之間的定期分析與協調機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大面積航班延誤、大面積備降、特殊天氣、重要保障等階段性需協調管控的工作通過運管委平臺及航班正常性管理體系的完善,轉變為制度化、常態化的管理機制,提高協同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同時,每日對航班保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堅持航班正常性協調例會制度,積累日常運行數據,為運管委決策提供依據。
哈爾濱機場聚焦航班保障流程,突出不利條件下的“集中會商、研判態勢、協同處置”應急響應,讓統一平臺下的各保障單位更清晰地做到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共同提高哈爾濱機場航班正常管理水平。針對特殊天氣,及時啟動會商機制,圍繞“早研究、早預警、早決策、早處置、早告知”提前會商、研判,開展航班動態計劃調整,實現了大面積航班延誤保障安全有序運行。
協同聯動 確保預警航班正點
哈爾濱機場建立航班運行保障監控機制、航班運行保障效率評估以及約束處罰機制等,對典型延誤航班更是進行重點管控,加大對臨界延誤航班干預,設置專人監察、提醒保障單位及時按照作業標準時間完成保障作業,為提升運行效率、治理航班延誤奠定了基礎。
哈爾濱機場加強與空管部門的協調聯動,持續優化始發航班放行時刻,減少早出港航班的受流控影響。以放行延誤時長為切入點,強化臨界航班管控。與聯合運控大廳內空管、各航司協調席共同配合,不斷完善運管委指揮協同保障鏈條,形成廣泛認同和協同高效的干預機制。持續加強節點管控,完善冬季航班保障控制節點工作單,從可控保障環節入手,嚴格管控“關艙時”“推出前等待時間”等關鍵節點。同時,利用A-CDM系統等技術手段,密切關注航班保障關鍵節點完成情況。特殊天氣和航班延誤情況下,啟動內部運行保障單位聯席機制,實行信息互通共享,實施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席位協同管控,強化應急聯動,確保預警航班正點。
2020年9月5日,橙色預警航班CA1623(北京-哈爾濱)在哈爾濱允許過站時間只有45分鐘可用的情況下,現場運行指揮中心與空管部門協調并申請航班最優起飛時間,同時提前通知空中機組在哈爾濱實施快速過站保障程序�,F場運行指揮中心提前協調有利機位,及時通知各部門增派保障力量,及時確認各保障部門人員和保障設施提前到位情況,積極協調推車等保障資源,緊盯旅客登機、客艙清潔、貨運保障等各保障環節,并督促各單位抓緊時間完成保障工作。最終經過各部門通力配合,創造了開關艙門用時40分鐘的新紀錄,順利保障了(哈爾濱-北京)航班的正點起飛。
“各環節、各流程間相互支持、協同,迅速發現并解決問題,今年以來成功將95架可能放行延誤的航班扭轉為正常航班。”哈爾濱機場現場運行指揮中心指揮室副主管王偉說。
科技賦能 持續提升運行效能
山航SC8794,跑道能見度200米,跑道視程275米,請啟用HUD……9月23日,哈爾濱出現大霧天氣,嚴重影響了進出港航班正常運行。當日6時06分,哈爾濱機場啟動基于平視顯示器(簡稱“HUD”)低能見度運行程序的指令,全力保障航班運行安全。
今年以來,哈爾濱機場依靠新科技、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打造“智慧機場”,逐步解決日益復雜的運行狀況和航班延誤頻發等問題,為旅客出行帶來便利。
構建面向運行調度的統一融合通訊平臺,打通不同用戶數據通訊、語音通訊通道,機場運行通訊模式有了質的飛躍。機坪區域25個監控設備升級,實現機坪區域監護數字化管理模式。完成民航運控數據專線的搭建與接口開發,航班覆蓋率、航班完成率、航班及時率三項指標在24家新增協議機場中數據質量排名第一位。建設機坪塔臺系統,實現地面航空器的運行指揮,成為全國第一家完全采用全景視頻拼接技術代替目視指揮、實施機坪管制的機場。國內首家應用除冰雪指揮系統,實現智慧化除冰雪作業,進一步提升了機場冬季運行保障能力。以信息集成系統和A-CDM系統為支撐,持續推動機場與空管、航司、油料、首都機場、民航局等多方數據共享,有效提升了協同運行管理水平和航班正點率。
依托最新科技,旅客登機也更為便捷。哈爾濱機場安檢通道安裝了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安檢自助驗證閘機,人均過檢時間6-8秒;推進“E臉通關”全覆蓋,優化旅客服務機制,建設智慧航顯為旅客提供定制化引導服務。
哈爾濱機場將秉承“人民航空為人民”的宗旨,充分發揮運管委組織協調作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久久為功,努力克服困難,用創新促進發展,不斷提高航班正常性,優化旅客的出行體驗,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航空出行的需求,為實現民航強國戰略、推動龍江空港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烏海機場開通首條“鄂爾多斯烏海包頭”通用航線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