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機場集團:飛起來的大草原
不到內蒙古,不知天地之大。
這里是祖國北部邊疆,自東北向西南斜伸,是我國總面積排名第三的大省區。東西2400公里的距離,讓內蒙古的經度橫跨了28度52分——換句話說,從內蒙古的最東端到最西端,地理時差約2小時;而從內蒙古最西端的額濟納旗,自駕前往最東端的鄂倫春自治旗,最短公路距離約2950公里,比從北京開車到海口還要多出近400公里。
內蒙古的大,從事石油相關工作的聶先生深有體會。自2008年從陜西來到內蒙古起,他已經在這里生活了14年。“這10多年間,內蒙古的變化太大了。尤其是民航的發展,讓我們的出行舒適、安全、方便了很多”。
作為能源大省,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稀土、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多年來,因為工作,聶先生經常往返于呼和浩特市、錫林浩特市、鑲黃旗、正藍旗、東烏旗等地。說起早期出差的感受,“頭疼!”這兩個字聶先生幾乎脫口而出。“在剛來內蒙古時,區內的航線還比較少,去很多地方只能開車。路上只有我和司機兩個人,往返800公里—900公里,開七八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兒”。
跑在路上,聶先生和司機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內蒙古開車,很容易發生嚴重事故。這里地廣人稀,路況好,車輛少,大家開著開著,車速就都提起來了。司機開車時間長,加上車速快,一不小心就會發生危險”。他自己就曾在從鑲黃旗去烏蘭浩特的路上出車禍。“車翻了,差點兒丟了命。”對于這段經歷,聶先生心有余悸。然而,工作不能因此停滯,只是每次出差時,“慢點開”“注意安全”就成了家人不變的叮囑。
怎么才能讓出行更快一些、更安全一些?像聶先生一樣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很多,而找到答案的是內蒙古民航人。
“內蒙古民航業的發展是被現實逼出來的”。說起當地民航業,在市場營銷崗位上干了24年的內蒙古機場集團市場營銷部郭經理有一肚子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內蒙古航空市場都處于‘瘦田無人耕’的狀態。航空公司不看好內蒙古市場,不愿意將稀缺的支線運力投入到這兒來”。
1998年,郭經理進入內蒙古機場集團工作。20多年來,她見證了內蒙古民航業由小做大、逐漸做強,也參與了“干支通,全網聯”模式讓老百姓從“坐得上飛機”“坐得起飛機”到“坐得好飛機”的全過程。
郭經理告訴記者,為了調動航空公司的積極性,2006年,內蒙古機場集團成立了“模擬航空”,即不注冊法人實體,不購買飛機,采取承包飛行小時的形式引進運力,由內蒙古機場集團負責航線安排、市場推廣。這一舉措成效顯著,運營一段時間后,穩定的航班、航線數量不僅增加了內蒙古的民航客流量,也讓更多航空公司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
讓郭經理和她的同事欣喜的是,從這一階段起,內蒙古航空市場明顯活躍了起來,不但支線城市至呼和浩特的航班頻次增加了,“高不可攀”的機票價格也降了下來。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單一的支線和不完善的干線網絡,無論是對聶先生這樣的商務旅客,還是更多走親訪友、外出求學的旅客來說,改善程度都遠遠不夠。
“想去區外的城市不方便,當地沒有直飛航班,從北京中轉時刻不好,機票又貴。”這是當時內蒙古支線旅客出行最大的困擾。為此,內蒙古機場集團再度創新,推出了“經呼飛”服務,為支線機場旅客開辟了通往全國的“空中之路”。郭經理告訴記者,到2019年,呼和浩特中轉旅客占比已經達到了12%。
通往區外的需求得以滿足,內蒙古盟市間老百姓出行不便捷的問題卻依然突出。“那段時間,我們經常收到旅客反饋說‘折返飛’太折騰了,希望盡快改善”。出現這樣的情況,同樣還是因為內蒙古狹長的地形。例如,從呼和浩特出發到錫林浩特、烏蘭浩特,由于后兩地間沒有直飛航班,旅客在錫林浩特辦完事再到烏蘭浩特,必須飛回呼和浩特,再從呼和浩特飛往烏蘭浩特。不搭乘飛機的話,就要乘坐近10小時的汽車、火車,才能完成從錫林浩特到烏蘭浩特約700公里的旅程。
為了讓旅途不再折騰,2021年9月,內蒙古機場集團完善“支支通”航線網絡,相繼開通了24條航線,并以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為補充,讓“干支通,全網聯”成為現實。
“出差終于不再令人頭疼了”。聶先生告訴記者,以他經常往返的呼和浩特—鑲黃旗—錫林浩特一線為例,“原本,呼和浩特沒有到鑲黃旗的航班,所以每次開車過去都要八九個小時。現在,通航航班運營后,從呼和浩特到鑲黃旗,再到錫林浩特可以一路飛過去,真是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飛機比汽車安全很多,“家人也不用為我的安全擔心了”。
從“模擬航空”到“經呼飛”,再到“支支通”以及將通用航空納入民用航空運輸網絡的“全網通”,內蒙古民航人在一道道難題面前,以創新找到了答案。如今,落地“干支通,全網聯”工作正在內蒙古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干支通,全網聯”模式不僅讓聶先生這樣的商務旅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讓更多的當地人變得“愛走動”了。“例如,在‘支支通’模式啟動之前,很多人都為我們擔心——‘會有旅客嗎?’‘客流量夠嗎?’‘航線能運營得久嗎?’……事實上,在匯集研究了公路、鐵路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出行數據后,我們最終開通的‘支支通’航線客座率都挺高的。”說起自己這幾年的主要工作,郭經理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比如在受本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支支通”航線的平均客座率仍保持在70%以上,部分航線的客座率甚至達到了80%以上。
這樣的數據也在聶先生的飛行途中得到了印證:“每當乘坐‘支支通’航班時,飛機上的旅客都很多。有時候臨時出門,還會遇上買不到票的情況。”
郭經理也說:“以前我們總是擔心內蒙古地區旅客出行需求不大。但是一路干下來,我們發現大家不是‘不愛動’,而是過去出一趟門‘太累了’。只要我們市場推廣做到位,機票價格能穩定在合理水平,無論是商旅出差、走親訪友還是外出求學,當地的出行潛力還是很大的。”2019年,內蒙古地區完成旅客吞吐量2757.11萬人次,人均乘機1.08次,實現了民航強國戰略2030年的規劃目標。其中,呼和浩特2019年人均乘機4.19次,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萬米高空中,今天的內蒙古正在開啟“快進”發展模式。一架架飛機在藍天上留下云朵般潔白的尾流,載著躊躇滿志的商務旅客,發掘深埋于廣袤大地的無盡商機;載著莘莘學子,奔向豐富多彩的廣闊未來;載著當地人民,飛向更加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應對“軒嵐諾” 中日韓民航首次聯合實施臺風改航程序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