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線東直門站今年有望實現行李托運功能
《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日前發布。今年,北京將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計劃實現首都機場線東直門站航空行李托運功能。同時,繼續推進麗澤城市航站樓建設;加快豐臺站、朝陽站、城市副中心站等3個鐵路車站配套交通樞紐建設;持續推進蘋果園、望京西、東夏園、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2022年,北京繼續秉承“以人為本”和“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治理理念,優化供給、調控需求、強化治理,推進交通綜合治理向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拓展。到2022年底,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6%,市民45分鐘以內通勤出行占比達到56%,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于3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達到45%,高峰時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數控制在6.0以內,確保城市交通運行安全、平穩、有序。
優化、新建并重,提升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效率
構建“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2022年,交通部門將以軌道交通提級改造為重點,堅持既有線網優化和新線建設并重,持續提升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效率,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既有線網優化提升方面:啟動昌平線、亦莊線提速改造工程;組織多交路套跑,推進6號線雙向開行大站快車;壓縮高峰時段發車間隔,完成1號線衙門口支線工程,啟動5號線信號系統改造,構建全域快速軌道網;推進8號線與昌平線跨線運營改造項目立項,深化大興線與9號線以及亦莊線與5號線、10號線聯絡線工程方案,推進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開通19號線北太平莊站、平安里站、太平橋站、景風門站4座車站,繼續實施1號線福壽嶺站改造,推動首都機場線增設望京南站項目立項;繼續實施國貿站換乘通道改造工程。
加快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方面,推動軌道交通各層級網絡接口統一、系統裝備和管理標準兼容,逐步實現一套體系、一網運營、一票通行、一站安檢;啟動實施東北環線和城市副中心線改造、新改建車站、與城軌網銜接換乘等整體提升工程,加快實現公交化運營。
強化站城融合,推進麗澤商務區等13個軌道微中心規劃實施,在黃土店站(霍營站)打造本市首個市郊鐵路微中心示范項目;開通蘋果園站A口、天橋站B口、農大南路站A口、十里河站K口,推動八通線通州北苑站A出入口改建工程,推進1號線四惠站、2號線安定門站增設電梯工程;建立工作機制,強化隨新線建設、既有線改造同步規劃設計便民服務商業設施;既有車站新增20處便利店;在30個車站實施“信用+智慧安檢”新模式,方便乘客快速進站。
加快軌道新線建設方面,開通昌平線南延一期(清河-學院橋)和16號線(玉淵潭東門-榆樹莊)2條(段)線路22.4公里;開工建設M101線、6號線南延2條(段)線路21.1公里;推進3號線一期、12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16號線南段、17號線、28號線(CBD線)、昌平線南延一期、平谷線、大興機場線北延等9條(段)235.6公里在施線路建設。
多層面加強公交、軌道融合發展
軌道公交換乘距離小于3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45%
2022年,推進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公交、軌道一張網、一張圖,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51.8%。形成軌道服務中長距離出行、地面公交服務中短距離出行的互補發展模式,優化完善與軌道交通接駁的地面公交網絡,減少長大線路、增加接駁微循環線路;補充軌道服務空白區域公交線路,加密軌道線網密度不足區域公交線網,減少與軌道重復并行線路,開調公交線路65條;全面梳理并優化改造與軌道交通接駁不便利的公交站點,實現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于3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達到45%;優化地面公交運營時間與軌道運營時間的銜接補充,重點做好善各莊地鐵站等區域夜間地面公交運力投放。
在提高地面公交安全運營組織能力方面,著力升級網絡化區域智能調度,53處調度中心上線新版調度發車系統,實現30組60條線路跨線聯運并加強安全監控;研究制定公交車站分級分類標準,推進公交港灣、候車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改善市民候車條件;研究公交乘務制改革方案,變“包乘制”為“輪乘制”,推動設立駕駛員輪乘點,提高安全運營水平;加快實現將通州區域公交納入公交集團統一運營管理,提升城市副中心地面公交服務保障能力。
在拓展定制化公交服務方面,完善人員、車輛、場站、線路等資源適配算法,降低預約成行人數門檻,按預約出行需求靈活設站,促進可持續運營;在麗澤商務區推出需求響應公交服務試點;加快完成線路、車站、價格、安檢等系統設計,試點開行往返國貿地區和廊坊“北三縣”之間的“定制快巴”通勤班車,并逐步在環京地區推廣。
推進自行車專用路東拓、南展工程
優化東三環、北四環輔路慢行走廊
2022年,繼續優化綠色出行環境,加快推進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東拓(良莊西街-林萃路)工程、南展工程建設;優化東三環、北四環輔路(海淀橋-志新橋)慢行走廊,提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以構建服務通勤為主的城市慢行系統為目標,加快慢行交通規劃編制,建設慢行優先示范街區,中心城區、通州區、經開區至少各完成1處。
推進園林綠道、濱水道路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連通融合。拆除部分公園圍欄,打造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連通的開放式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河湖濱水慢行系統,推動清河下段(立水橋-溫榆河河口)10公里慢行系統建設,開工建設西南二環水系28公里濱水道路;建設20條慢行林蔭道,增加步行騎行舒適度;打造21條“漫步北京”文旅騎行線路,促進慢行與旅游深度融合;在濱水慢行系統和森林公園策劃并落地一批騎行、馬拉松等體育休閑項目,擴大慢行系統影響力。
京雄高速北京段主體工程建設完成
進一步提高公路及城市路網密度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路網建設方面: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體工程和通清路、西太路,開工建設京密高速(機場南線-六環路),持續推進國道109新線高速、承平高速、東六環入地改造、京哈高速加寬改造、廠通路建設;服務城市副中心,建設完成孔興路、漷馬路,持續推進九德路、漷臺路;服務城南地區,推進國道230建設;完善區域公路網,建設完成通懷路一期、七北路、休閑大會北路,持續推進通懷路二期建設;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公路優良路率達到70%。
城市道路建設方面:提升快速路、主干路服務水平,建設完成京良路西段、南中軸路、通久路二期;開工建設亮馬河北路、運河東大街東延;推進北清路、通馬路、京密路(太陽宮北街-機場南線)、安立路快速化改造、京良路東段、安寧莊北路、太平莊中街等道路建設。提高次干路、支路規劃實現率,中心城區及通州區建設完成次干路和支路23條、持續推進建設32條、開工建設不少于30條,完成11段代征代建道路移交,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4.11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城市道路養護水平,完成1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打通城市副中心關鍵斷點和瓶頸,開工建設東六環西側路土橋節點改造工程;推動城市副中心約200公里郊區公路改造并變更為城市道路。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首都機場線東直門站航空行李托運功能,繼續推進麗澤城市航站樓建設;加快豐臺站、朝陽站、城市副中心站等3個鐵路車站配套交通樞紐建設;持續推進蘋果園、望京西、東夏園、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建成“五位一體”的首都交通大腦
加快構建全市停車資源“一張圖”、“一個庫”
加強智慧交通大腦建設。推進交通運行監測調度中心(TOCC)三期和智慧綜合監管平臺建設,完善交通監測預警、協同調度、輔助決策、平行推演等核心功能,逐步建成智慧監測、智慧研判、智慧調度、智慧監管、智慧評價“五位一體”的首都交通大腦;啟動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2.0建設,組建MaaS聯盟論壇,豐富拓展“軌道+”、無障礙出行等功能,“門到門”一體化出行服務占比提升至23%。
加快智慧停車建設。制定并實施北京市智慧停車建設推進工作方案;修訂經營性停車場備案管理辦法、出臺智慧停車設施建設標準規范,推動公共停車場管理系統升級改造,核心區商圈和市屬三級醫院要率先擴大推廣ETC不停車收費;加快構建全市停車資源“一張圖”、“一個庫”,力爭實現全市道路停車位和備案經營的公共停車設施動靜態數據全匯集,并同步向地圖服務企業開放共享,引導其向社會提供智慧停車服務。
加快推進道路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改造。優化信號燈統一管控平臺功能,提升聯網率,新增接入800處遠程統一控制信號燈,實施10條道路綠波帶建設,優化118處重點路口信號配時,更新改造450處智慧燈控路口;選取5條道路試點地面公交信號優先,推動有軌電車西郊線途經路口率先實現。
多維度調控交通需求,降低中心城區交通壓力
從源頭、方式、空間、時間等多維度調控交通需求,降低中心城區交通壓力,消減高峰時段出行強度。從源頭上調控交通需求,在控規階段開展區域交通影響評估,將評估結論及審查意見納入控規成果;建立用地指標和建設規模指標優先保障制度,支持軌道站點微中心一體化開發,推動人口、產業聚集,提高軌道交通和客運樞紐沿線人口和崗位覆蓋率。從方式上調控交通需求,提升“停車+公共交通”(P+R)停車場管理服務,鼓勵遠端駐車換乘;研究升級拓展“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政策,進一步助推私家車出行向綠色集約出行轉換。從時間上調控交通需求,進一步優化預約診療制度,嚴格執行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非急診全面預約就診,預約就診時間精確到30分鐘以內,有效解決就診時段過于集中問題;熱點旅游景區嚴格執行“限量、預約、錯峰”要求,落實“分時預約、分時游覽”措施。從空間上調控需求,開通豐臺火車站,分擔北京西站國鐵到發客流,分散客運壓力;重新規劃核心區旅游路線,核減熱點景區游客日接待量,完成前門旅游集散中心外遷,有效降低核心區旅游密度。
推進重點區域交通綜合治理,實施191處交通節點治理
加大重點功能區和交通節點治理。深入實施城市副中心以及前門、望京、首鋼園等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深化推進學校、醫院、景區、商圈、火車站周邊治理;加快完善朝陽火車站、豐臺火車站周邊交通設施配套,加強建設與運營過渡期秩序管理,做好城市交通接續保障服務。完成20項市級疏堵工程,實施191處交通節點治理。
鞏固提升道路停車改革成果,研究建立道路停車位評估機制,根據使用效率和路外新增停車設施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試點設置分時段道路停車位;推動道路停車電子收費設施設備建設和管理降本增效。梳理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周邊寫字樓、商業設施等公建車位,建立共享協商機制,進一步擴大停車資源有償借時共享;利用人防工程新增5000個人防車位。
持續加強超標電動自行車治理。嚴肅查處違規銷售未經認證車輛和非法改裝行為,鼓勵市民舉報相關違法線索;針對超標電動自行車違規上路行駛開展常態化全域執法打擊;繼續加大推動車輛以舊換新、回收拆解、“僵尸車”清理等工作力度。
加強違規電動三、四輪車過渡期管理。嚴控增量、消減存量,加強郵政寄遞、園林綠化、環衛等行業用車管理,加快推動更換為合規車輛,加大對違規電動三、四輪車路面交通違法行為的執法查處力度。
進一步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放秩序。制定并實施《北京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管理辦法》,規范經營服務及監督管理;擴大電子圍欄技術應用,核心區軌道站點出入口全部實現電子圍欄監測管理,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實現覆蓋率50%以上。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