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兩岸春節(jié)包機談判:2002年,為何蔡英文說“想搭第一班飛機去上海”?

春節(jié)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習慣。盡管拖兒帶女,也要闔家團圓,在大陸打拼的臺灣朋友也是如此。
讓他們欣慰的是,兩岸航空業(yè)者為了保證臺胞返鄉(xiāng)過年,今年春節(jié)期間增加了600多個航班,熱情周到的服務,成為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
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到臺北松山機場,只要一個半小時。在上海用完早餐,到臺北中午吃團圓飯,時間上綽綽有余。然而,人們在享受這些便捷旅程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經(jīng)歷的曲折與艱辛,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兩岸交流成果。
上海去臺北花一天時間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兩岸之間從隔絕到來往,從音訊杳無到“自由行”,從卸貨、換船、彎靠日本那霸的探親船到如今兩岸直航班機如梭……40年來兩岸經(jīng)歷了太多的曲折與磨難。
如果你登過上海的東方明珠,面對臺灣方向有一個箭頭和數(shù)字:臺北680公里。然而,就這樣一個距離,上世紀90年代我去臺北的時候,要花整整一天時間。
早上7時在上海虹橋機場坐上飛機去香港,帶著行李從機場出關后,趕到位于香港中環(huán)的臺灣“中華旅行社”換入臺證。那個地方很小,只有兩個辦證窗口,顯得十分擁擠。因為必須本人到場才能領證,所以這里是大陸赴臺人員必到之地。工作人員很官僚,冷冰冰的臉上沒有一點笑容。快輪到我們團了,可是上午的工作時間結束了,我們只好繼續(xù)等到他們下午上班。
辦好入臺證后全體人馬再回到香港機場。因為心里沒有底,我們買了到臺北的聯(lián)票,卻沒有確定具體航班,只好再排隊簽臺灣中華航空的航班。就這樣,我們一行人到臺北出了關已是第二天凌晨1時多了。接我們的司機因為車子開得快了些,還“吃”了一張罰單。現(xiàn)在回憶起來,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海峽兩岸開放探親之后,“三通”成為熱門話題。隨著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跨越海峽的人員日益增加,轉機換乘造成諸多不便,直接通航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呼聲。
兩岸航空業(yè)者都開始了直航的準備。早在1995年10月7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班機就涂去了“青天白日”圖案,改噴“紅梅”圖案,準備謀求飛駛大陸的航權。
1995年底,臺灣與澳門航空簽訂了航約。盡管臺灣當局羞羞答答,竭力表明不是直航,要求班機到了澳門再改航班號碼。然而,不管怎么說,畢竟是同一架客機到了上海北京。從臺灣到大陸的同胞多少減少了一些勞頓之苦。
我們知道,臺灣海峽南北長380多公里,東西寬180多公里,在擁有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今天,早已不是天然屏障。然而,完全是人為的因素,讓民眾往來于海峽兩岸都得經(jīng)過第三地繞行。當時,我曾經(jīng)問過幾位經(jīng)常往返于兩岸的臺商,他們認為繞道費時、費力、費錢,完全是毫無道理的勞命傷財。
當時臺灣的《中國時報》就尖銳地指出,自從兩岸開放旅游探親以來,“轉機轉了7年半,轉掉4兆新臺幣”,“每年36億新臺幣,平白送進外國人的口袋。”這家報紙的記者還通過調查統(tǒng)計表明,直航到上海需要1萬元新臺幣,而經(jīng)香港轉機的費用卻是直航的3.8倍,認為這種損失既令人痛心,也蒙受著恥辱。
臺灣民航班機首抵大陸
為了早日結束這種局面,不少有識之士作出了許多努力。2002年10月24日,臺灣知名人士、中國臺商發(fā)展促進協(xié)會理事長蔣孝嚴提出了開辟“臺商春節(jié)包機”的提案。
回憶當時,蔣孝嚴坦陳,“老實說,當時很少有人認為它一定行得通。因為距離春節(jié)只有3個月時間,而且(臺灣當局)根本沒有意愿。加上兩岸近三四年來沒有常態(tài)的溝通和磋商管道,要把這項牽涉層面極廣的工程在短期內完成,沒有人敢抱樂觀的態(tài)度。”
不到一周,10月30日國臺辦發(fā)言人李維一就表示,我們愿意采取積極措施,讓臺商以各種便捷方式返鄉(xiāng)。然而,臺灣當局有關機構卻持完全反對的立場,以強調包機證照查驗的法律問題復雜等理由進行干擾,執(zhí)政的民進黨陣營中反對聲浪占據(jù)了上風。
在兩岸對待包機的態(tài)度及意見大相徑庭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包機胎死腹中,11月21日,蔣孝嚴帶著部分臺灣立法機構的有關人士和6家航空公司的代表到了北京。第二天,大陸的民航部門即與他們進行磋商。大陸民航主管部門支持春節(jié)包機,并堅持要由雙方業(yè)者參與對飛。因為包機屬于商業(yè)行為,商機應該公平分享。磋商中,蔣孝嚴認為大陸方面言之成理,無法否決。但他一再力陳當前實際的困難和復雜性。
當天下午,國務院臺辦主任陳云林會見了蔣孝嚴一行,對其推動兩岸直接通航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陳云林說,在兩岸實現(xiàn)直接通航之前,大陸的臺商和家屬希望在春節(jié)期間包機直航,返鄉(xiāng)過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事情。我們的希望和合理的要求是雙向直航,如果臺灣方面認為目前實行有一定困難,我們也愿意聽取和考慮你們的要求。關于包機經(jīng)停港澳的問題,我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回顧那次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會談,蔣孝嚴深有感慨地說,這次和陳主任的會晤,是這次包機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整個過程中,對方展現(xiàn)了具體的善意和彈性,作了相當大的讓步。比如,把所謂“政治問題”和“政治符號”都予擱置或淡化,對困難度極高的“證照查驗、文件適用”等可能涉及到“國際國內法”問題均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方法。
晚上,雙方磋商終于有了結論,最主要的內容是,大陸在第一次包機案中不再堅持對飛。但第二輪包機運作中,大陸航空業(yè)者必須參與。大陸同意以“時勢變遷”不引用任何過去之法律文件為審批臺商包機的依據(jù),不堅持但仍希望臺北包機飛上海途中,不要中停港澳。有關“三照兩證”的查驗,大陸主管機關人員不登機執(zhí)行,而另由各航空公司出具證明書函之變通方式為之。
12月4日,臺灣當局終于通過了“大陸臺商春節(jié)返鄉(xiāng)專案”,規(guī)定只允許臺灣民航業(yè)者申請在春節(jié)期間以包機方式運載大陸臺商回鄉(xiāng)過年。包機的出發(fā)航點限于桃園機場或高雄機場,抵達機場只能是上海浦東機場或虹橋機場。包機來回都需在香港、澳門中途降落,乘客只能是大陸臺商及其眷屬。
這天上午,蔣孝嚴與當局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會面。蔣孝嚴事后透露了會面情形,“基本上,當時她的反應是正面的。而且認為我方業(yè)者可以即向大陸民航提出申請了,還開玩笑地說,如果包機成行,她都想搭第一班去上海。”
盡管這次臺商返鄉(xiāng)包機是臺灣航空公司單飛的、仍繞停港澳的“曲航”,但是,這畢竟是經(jīng)歷54年漫長歲月后,臺灣的民航班機首次飛抵祖國大陸。2003年1月26日8時52分。女機長陳蓓蓓駕駛尾翼噴有紅色梅花圖案的波音747—400型18206號客機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從兩岸“曲航”到海峽直航
2004年初,正當臺商期盼包機運作有所進展的時候,臺灣當局一方面拖延時間,一方面提出包機的洽商要以海協(xié)會與臺灣海基會復談為前提,當年春節(jié)包機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2005年新年伊始,大陸民航部門考慮到廣大臺商的愿望,向臺灣航空同業(yè)發(fā)出開通臺商春節(jié)包機的提議。這一提議立即受到臺灣航空業(yè)者、媒體和民意代表的擁護。
1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zhí)行長曾永權、知名人士蔣孝嚴、發(fā)言人張榮恭等5人組成了“推動臺商春節(jié)包機”參訪團,來到了北京。第二天,國臺辦主任陳云林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曾永權一行。
陳云林在會見中說:“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我們愿意為臺灣同胞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臺灣同胞的事,我們都愿意去做。我們希望促成2005年臺商春節(jié)包機,以便利臺商安全地返鄉(xiāng)過年。”
這次會談,用蔣孝嚴的話來說,“雙方達成了突破性的原則共識”,兩岸民航客機在春節(jié)期間實行雙向對飛,并且不再由港澳中轉。
這次春節(jié)包機的磋商過程,兩岸航空業(yè)者之間合作得很默契,最終達成了共識:2005年春節(jié)包機采取雙方對飛、飛經(jīng)香港不落地的方式。包機時間確定為1月29日至2月20日。兩岸確定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高雄5地為飛行地點,兩岸各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飛行,雙方各飛24個往返航班。消息傳來,兩岸航空業(yè)者和臺商都感到無比興奮。
從這年的春節(jié)包機開始,“包機”這種兩岸之間獨特的交通形式范圍不斷擴大。按節(jié)氣分,有了中秋包機、清明包機、端午包機。按種類分,有了醫(yī)療包機、貨運包機.......包機促進了兩岸之間的交通狀況變革。
等到了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啟動,海峽兩岸直接“三通”終于實現(xiàn)。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海峽兩岸的同胞魂牽夢繞,翹首等待了將近一個甲子。
(作者原系上海市政府臺辦調研員)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芝加哥機場:超過亞特蘭大 成為美國起降數(shù)最繁忙機場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