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航運控“齊心協力”班組:航班地面保障的“指揮官”
“全體現場“SC4971航班廈門起飛,預達本場1605,停機位19號,各保障單位收到請回答。”此時的王瑞波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前方的4塊大屏幕,他通過手中的對講機通知各個部門準備保障即將到達濟南機場的山航航班。在他身旁兩側,王志偉跟謝蕾也在忙碌地接聽著電話,而此時,在機坪等待多時的楊秀幀早已準備就緒。一個班組,4位經驗豐富的現場指揮員,他們就是山航ACO(運行控制中心)濟南現場指揮“齊心協力”班組。
白天“風風火火” 晚上“安靜”值班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為到達濟南機場的山航航班以及國航系航班指揮協調地面保障工作。”放下手中的電話后帶班主任王志偉說,現場指揮其實就像是機組跟地面保障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梁。山航濟南現場指揮共有3個班組,每個班組4人,1人在機坪現場,其他3人在指揮大廳負責指揮、監控、調度航班的保障計劃。
每個班組都采用上1休2的工作制度,“可千萬別小看這個‘1’,一天工作下來只能用‘身心疲憊’這個詞來形容了。”王志偉笑著說。
每天上午9點是班組之間交接的時間,從9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9點,這是現場指揮的一個工作周期。“夏季高峰期時,我們一天最多要保障130多架進出港航班。”王志偉說。每個航班都需要跟包括空管、機場、航油等在內的多個部門隨時聯系,還要協調山航內部機務、地服、貨運、清潔隊等部門進行航班保障。一天下來要說好多話,下班后一個字都不想再多說。
如果說現場指揮員白天的工作是“風風火火”,那么晚上的現場指揮員就顯得“安靜”許多。“值大夜”是他們工作的另一個重點,他們必須要在崗位上等待最后一個航班返回濟南,直到飛機完成航后檢查。“飛機只要還沒做完航后檢查,我們就必須在崗位上待命。”一旦飛機航后需要通宵排故,他們也要跟著機務人員一起熬夜。即使當日的航班一切順利,等到最后一架飛機檢查結束就已經凌晨四點半到五點了,半小時以后,值大夜人員還在繼續梳理早出港航班,整理航班保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錄入CDM時刻后,早班人員已經披星戴月到崗接班。
我們需要在當日濟南最早出港航班計劃起飛前1.5小時到達崗位,了解飛機的停靠機位、餐食、加油、貨運、地服等保障信息。”王志偉說。
這里都是“一心多用”的“大神”
在山航濟南現場指揮大廳里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大神”,其中主崗席位工作量最大。上午11點,已經在主崗席位工作2小時的王瑞波起身跟王志偉完成了主、副崗交接。“因為主崗需要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現場指揮員需要2小時一輪換。”之所以說主崗壓力大是有原因的,筆者觀察到主崗席位旁,一面巨大的監控墻,四塊大顯示器,三臺電腦,一臺跟機組聯系的甚高頻,一臺監聽空管頻率的甚高頻,一部對講機,兩部電話。光是看到這些通訊設備就已經讓筆者眼花繚亂,更何況需要同時操縱這些設備。如果說現場指揮是航空公司航班保障各個環節之間的“溝通橋梁”,那主崗就是這座橋最關鍵的承重部分。
多部通訊設備同時響起,這樣讓人抓狂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在這里上演,王瑞波說,過站航班保障是他們工作重點內容之一。如何在短暫的過站時間內快速有效完成航班保障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飛機從前站起飛后,現場指揮就要時刻關注飛行的動態,提前將飛機預計落地時間、停機位等信息通知各個保障部門,因為飛機在空中飛行可能會受到天氣、流控等因素影響,飛機實際到達時間跟預計時間可能會有不同,這就需要主崗席位上的現場指揮員在航班預達時間前半小時通過ACARS系統進行確認,然后通過監聽空管頻率進行修訂,一旦有變化就及時通知各保障部門。
分秒之間做出判斷 唯一女將很會“搶時間”
對于航班實時動態的判斷是衡量一名現場指揮員水平的標準之一,王志偉有著近10年的現場指揮經驗,他的判斷力極強,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準確有效的判斷,順利保障航班。
就在幾天前,在一架山航濟南-哈爾濱的航班上出現了無人行李。“當時我發現這名客人并沒有上飛機,而他的行李卻已經在飛機貨艙里,按照民航規定這類無人行李是不允許上飛機的。”王志偉說,他一邊拿起甚高頻設備跟機組聯系先不要將飛機推出,一邊通過對講機通知貨運部去找這件行李。從發現無人行李到通知機組跟貨運,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當時飛機正要準備推出,如果反應稍微慢幾秒鐘,一旦飛機被推出后再去找這件行李,那就需要將飛機重新拖回機位,航班肯定就會延誤。如果當時飛機發動機已經開車,還需要先關車,就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王志偉說。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對于男現場指揮員來說尚且吃力,那么一名女現場指揮員工作起來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
謝蕾是山航濟南現場指揮單元里唯一一位女將。2005年謝蕾進入山航后一直從事地面服務工作,2008年她來到現場指揮單元成為一名現場指揮員。“其實我們這個工作沒有男女之分,只要對航班動態有足夠的敏銳性、果斷性就能夠勝任這項工作。”謝蕾謙虛地說。
謝蕾對于航班信息的敏銳性相當高,正常的航班保障其實并不難,現場指揮的重點是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航班延誤,“搶時間”才是關鍵。
謝蕾經常能從與空管交流的電臺頻道中“搶到時間”。她告訴筆者,目前所有航班都是按照CDM系統由空管給出起飛時間后按照順序排隊起飛。她記得有一次,在空管電臺中她聽到,排在第一位起飛的飛機有所延誤不能及時起飛,而此時排在第二位的飛機并沒有完成地面保障無法起飛。“當時我們山航的飛機就排在第三位。”謝蕾說,聽到這個消息后,她立馬聯系空管,告知對方山航飛機已準備就緒,可以跟前一位的飛機互換位置。最終,山航的飛機起飛順序順利前移,避免了航班延誤。
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謝蕾聯系了多個部門,最終讓山航的飛機跑在了前面,從第三位來到了第二位。“如果按照之前的起飛順序我們也要受到前面航班延誤的影響而造成延誤。”謝蕾說。機坪上,楊秀幀一直在為過站的機組提供航班放行資料。“每個航班出港前,我們都要把飛行計劃、航行情報等資料打印出來送上飛機,機組依據這些信息加油、設定航線高度,查看天氣等。”楊秀幀說。從早上第一個過站一直到最后一班出港,楊秀禎都要為機組提供資料,一天下來要走將近十公里,每天朋友圈里的微信運動,他們總是遙遙領先。
回家最愛“找沙發” 工作“成就感”爆棚
常年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下班后的現場指揮員是種怎樣的狀態?面對這個問題,齊心協力班組的幾位成員的回答幾乎相同。“回家睡覺。”王志偉說,睡眠是最好的緩解疲勞的方法,每次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沙發”,他經常躺在沙發上一睡就是一天。“只要躺下就不想再動了。”
多年現場指揮員的工作讓謝蕾很少有時間照顧家庭,作為一名母親,謝蕾說自己對孩子的照顧不夠。“有時候在家看到孩子會覺得挺對不起孩子,在他成長最關鍵的這幾年,我沒能騰出太多的時間陪伴左右。”謝蕾說。“可既然選擇了民航,就很清楚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多么重要,我們的家人對我們的工作也都很支持,有了他們在背后的付出,我們才能安心的把工作做好。”王瑞波說。
“通過我們跟各個部門之間的努力,看到航班順利起飛的那一刻,心里真的很有成就感。”王志偉的眼神里充滿了堅定,盡管他用“身心疲憊”來形容自己工作后的狀態,但在他的心中更多的是“成就感”這三個字。“我們的班組名之所以叫‘齊心協力’,就是要大家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更好地保障航班安全、高效。”王志偉說。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降雪26小時,沈陽機場卻沒有關閉?!
- 下一篇:返回列表